前言
近期,药明生物视界推出系列直播,从生物制剂生产工艺的全方位视角深度探讨该领域的主要挑战和应对策略,并通过具体案例分享,展示前沿工艺在制剂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最后一期做客的嘉宾是来自药明生物生物制剂生产部的陈慧茹副主任,她以生物制剂技术转移的难点总结和案例分享为题,围绕技术转移的背景、要素,核心难点问题结合实际案例展开了讨论。以下是本次直播内容的详细总结与报告。

技术转移的背景与挑战
技术转移,作为生物药从研发迈向生产的重要一步,其复杂性和挑战性不容忽视。在生物制剂的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从研发阶段到生产放大的跨越,还是生产场所的转移,乃至生产外包的合作模式,技术转移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一过程中,转出方与接收方常常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如工艺参数的细微差异导致的生产不稳定,质量属性的波动,以及最终产品效果的差异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更可能危及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企业的市场信誉。
核心要素与难点剖析
高粘度制剂灌装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
灌装过程的基本信息与挑战
高粘度产品的灌装过程,是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挑战最为集中的部分。灌装过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高盼主任详细阐述了生物制剂的灌装过程,包括DS处理过程、溶液的无菌处理以及无菌灌装等环节。同时,介绍了灌装设备,如蠕动泵、活塞泵、隔膜泵等,并探讨了这些设备在高粘度产品灌装中的应用。
应对措施与灌装平台优势
针对灌装过程中的挑战,药明生物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公司不仅优化了灌装工艺参数,还引入了先进的灌装设备和技术。特别是其基于一次性技术与蠕动泵技术相结合的灌装平台,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这种平台不仅提高了灌装效率和精度,还降低了污染风险,确保了产品的无菌性和完整性。
此外,高盼主任还分享了高粘度罐装的案例挑战和应对策略。这些案例不仅为今后的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进一步证明了药明生物在高粘度制剂灌装领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技术转移的成功,离不开对法规指导原则的深入理解、对关键考量点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挑战的有效应对策略。技术转移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文件的传递和知识的共享,更是一个涉及生命周期管理、成功标准设定、项目管理方式选择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质量管理和知识管理至关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技术转移成功的基石。
法规指导原则的理解与应用
技术转移首先需遵循相关法规的指导原则,确保所有活动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要谨遵技术转移在立项、确认、团队建设、执行等各个阶段的法规要求,合规性对于项目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转出方和接收方需共同努力,确保所有文件、数据和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满足监管要求。
关键考量点的精准把握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关键考量点包括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关键物料的质量标准、已完成的验证或确认状态等。转出方需提供详尽的文件支持,接收方则需具备充分的验证和确认能力,以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挑战与应对策略
技术转移过程中,挑战无处不在。陈老师分享了多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在面对工艺不一致、质量差异等挑战时,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加强质量控制、引入先进技术等手段,成功克服难题。灵活性和创新性是应对挑战的关键,转出方和接收方需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转移活动与风险评估
在项目启动之初,就需建立项目的主变更控制,对转出方和接收方存在的质量风险进行全面和总体的评估。这一过程中,因果矩阵、鱼骨图差距分析标杆和FMEA(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等工具的应用,对于识别和控制风险至关重要。
风险评估不仅涉及产品在转出方和转入方之间的生产要求对比,还包括法规符合性评估和产品的全面评估,以及新产品引入对现有生产线的潜在影响分析。如何运用差距分析和风险评估工具,识别产品设计与生产工艺中的弱点与潜在缺陷,并采取措施加以清除至关重要。各职能部门需根据差距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子变更控制策略,以支持后续的GMP(良好生产规范)或PPQ(性能确认)生产。
在技术转移的风险评估中,差距分析和FMEA是两种重要的工具,要掌握这两种工具的应用方法。差距分析应从设备、工艺和物料三个角度进行,重点关注产品的质量属性。而FMEA则从严重性、出现频率、检测能力三个维度评估风险,帮助团队识别潜在失效模式,并制定预防措施。
以DS化冻阶段化冻工艺为例,如何通过详细的SOP(标准操作程序)规定、物理隔离和厂房设施优化等措施,降低DS混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随着项目进展不断更新和完善。通过风险评估,团队可以得出风险顺序数,并根据FMEA评分表确定风险等级,为后续的风险控制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药明生物制剂平台技术转移与策略
作为全球化的药品生物制剂平台,药明生物在技术转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药明生物平台在无菌制剂灌装工艺开发、全球化生产平台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平台通过完善的支持体系和高效的服务流程,已成功完成超过180个新项目的技术转移,成功率高达100%。
在技术转移的具体实践中,药明生物也遇到了诸多挑战,如光照强度下的光敏感项目等。陈老师通过案例分享,展示了平台如何针对特定项目制定控制策略,如定制遮光罩、优化光照条件等,以确保产品质量。她强调,技术转移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层面的能力,更依赖于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和高效沟通。
而与此同时,随着法规对制剂产品过量灌装的控制要求日益严格,技术转移过程中如何确保灌装量的准确性成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政策指导原则,药明生物在应对这一挑战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实际操作中,项目组需通过精确的灌装量评估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灌装量符合法规要求。
在具体案例中,针对由于标识装量和速溶体积的差异,导致产品蛋白含量上限无法满足政策要求的情况。陈老师展示了项目组如何通过提升灌装量、收紧灌装精度等措施,成功降低风险并满足法规需求。技术转移过程中需不断优化工艺参数和控制策略,以确保产品质量和患者安全。
结语
高粘度制剂灌装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
灌装过程的基本信息与挑战
高粘度产品的灌装过程,是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挑战最为集中的部分。灌装过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高盼主任详细阐述了生物制剂的灌装过程,包括DS处理过程、溶液的无菌处理以及无菌灌装等环节。同时,介绍了灌装设备,如蠕动泵、活塞泵、隔膜泵等,并探讨了这些设备在高粘度产品灌装中的应用。
应对措施与灌装平台优势
针对灌装过程中的挑战,药明生物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公司不仅优化了灌装工艺参数,还引入了先进的灌装设备和技术。特别是其基于一次性技术与蠕动泵技术相结合的灌装平台,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这种平台不仅提高了灌装效率和精度,还降低了污染风险,确保了产品的无菌性和完整性。
此外,高盼主任还分享了高粘度罐装的案例挑战和应对策略。这些案例不仅为今后的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进一步证明了药明生物在高粘度制剂灌装领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技术转移不仅是生物药开发的关键步骤之一,更是连接研发与生产、实现产品商业化的重要桥梁。面对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重重挑战,转出方和接收方需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协作,以确保项目的成功。
如您对药明生物制剂业务感兴趣,扫描二维码填写表单,我们将尽快联系您!

药明生物视界,生物制剂前沿——生产工艺全视角系列直播到此结束,欢迎大家扫码观看精彩回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