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博普智库 』制药人必备知识工具
生产系统 工艺技术

滴丸流动性调节经验分享

滴丸工艺技术分享
评分 评分评分评分评分评分
阅读 101
手机端查看
使用微信 “扫一扫” 即可在手机上查看
滴丸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源自于西方国家,近代技术互通中药也纷纷效仿,直到七十年代才在我国出现的剂型。滴丸剂是指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滴人不相混溶、互不作用的冷凝介质中制成 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
滴丸剂工艺过程:
滴丸剂的基质在适宜温度下熔融,然后将药物溶解、混悬或乳化于熔融的基质中(也有先将原辅料混合后熔融的工艺),保温下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却液里,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熔融基质收缩成球状,冷却固化成丸。
滴丸剂工艺要点:
对于化药制剂成份明确、处方清晰,工艺技术稳定。中药制剂成份不够明确、处方规则不清晰(固定配方量和固定成份量等)。中药成份的多样性致中药制剂的工艺复杂难控情况早已是一个行业难题。制剂主要组成分为药物、基质、其它辅料,滴丸滴制过程是由流体变为固体的过程,之所以能滴制成型主要取决于基质的热变性(低温固体高温变流体)。常用基质包括PEG类、泊洛沙姆、硬脂酸盐类等。除了基质本身对流动性影响最大,其工艺过程影响的核心参数还包括:流体温度、滴制时间、滴制压力、处方配比、处方成份、冷凝剂温度和比重。
影响流动性因素:
●成份属性:其中基质是制剂成型的核心因素。其它成份直影响流动性的因素相对固定,但未必完全适用,因前期研发阶段主要以拿批文为目的,大多对药品工艺研究并不完全。
●因基质对温度的敏感性,流体的保温温度对流动性有直接影响,所以温控恒定和精准是关键参数。
●滴制时间越长基质的流动性越好,反之则反,多数企业误以为原辅料都以确定,流动性不有变化,实际上长时间加热分子间氢键和大分子内碳键也会发生断裂影响流动性。有效控制整批滴制时间能够减小流动性的变化。
●滴制过程对滴丸速度的微调是通过真空压实现的,流动过快可以提高真空度加以控制,流动过缓可以适当增加滴制压力改善,调节需要注意压力变化会影响单粒丸重变化。
●处方配比、处方成份是指中药制剂的成份不稳定性和配比不稳定性。不同批次的糖量、鞣制量、纤维量等等都不尽相同。有些中药处方辅料量甚至随原料量变化,每批不同,其工艺属性也相对不稳定。这就需要针对不处方量对流动性影响作一个对比曲线,来对应调整每批工艺参数(工艺规程范围内),还要结合操作者经验在生产过程微调设备(生产经验)。
●冷凝剂主要影响滴丸成型过程,对流动性没有直接影响,如出现粘连、拖尾等现象首先要考虑冷凝剂因素。需要提醒的是有部分企业对冷凝剂进行回收利用,要注意冷凝剂成份比例变化(比如含水量)。
滴丸剂熔融状态下的流动性,对滴丸的滴制速度、成型外观、丸粒重量等质量指标影响较大,一直备受观注。以上是多年生产经验分享,共同行参考。





版权所有,转载注明出处
发布于 2023-01-16 16:41:47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评分
评论
点赞
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