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博普智库 』制药人必备知识工具

这家药企,带14款仿制药冲刺IPO

发布时间:2025-08-16 11:14:55 发布来源: GMP行业药文
添加到知识库
在医药行业,仿制药常被视为“低利润、低门槛”的赛道,但福建海西新药却用一组亮眼的数字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2024年收入达4.66亿元,利润1.36亿元,毛利率高达80%。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简称“集采”)带来的巨大红利。

🚀从“新药”到“仿制药”,海西新药的另类崛起

别被名字骗了,海西新药并不以创新药起家。它的核心业务是仿制药——即对已上市原研药进行成分、剂型等方面的复制,经过一致性评价后获准上市。虽然听起来不够“高大上”,但在集采政策的推动下,仿制药的市场空间被迅速打开。
截至目前,海西新药已有14款仿制药获批上市。其中,莫沙必利、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羟氯喹、西那卡塞四款药品贡献了超过90%的收入。尤其是治疗消化不良的“安必力”(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在2024年国内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单品收入高达1.46亿元。
📌名词解释:一致性评价是指仿制药在质量和疗效方面需与原研药一致,是进入集采的“入场券”。

这家药企,带14款仿制药冲刺IPO

🏗️国资背景+轻资产模式,打造“集采赢家”

海西新药的故事始于2012年,由福建省三大国资平台共同出资成立,初始资本金为3000万元。创始人康心汕曾在美国制药界任职,拥有丰富的药学背景,也曾担任贝达药业的首席药学家。
2017年,康心汕成为公司董事长,并以2000万元收购了40%的国资股权,成为最大股东。此时公司已成立五年,却尚无产品上市。直到2020年,“安必力”作为全国首家过评的莫沙必利仿制药上市,才真正打开了市场。
海西新药采用“轻资产”模式——不自建工厂,而是委托其他药企生产。这种模式不仅节省了大量固定成本,还将毛利率稳定在80%以上,远高于国内仿制药行业平均水平(约50%)。

📊集采政策的“红利期”与“转折点”

国家集采政策自2018年启动,旨在通过集中采购压低药品价格,减轻医保负担。对仿制药企而言,这是“以价换量”的机会。海西新药正是抓住了这一窗口期,迅速布局多个热门品种并中标。
但2025年发布的第十一批集采规则却带来了新的挑战:
企业需具备两年以上同类制剂生产经验;
医疗机构按厂牌报量,医院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
这意味着,像海西新药这样依赖集采的企业将面临更高的准入门槛和更激烈的竞争。
📌案例补充:“安必力”在第四批集采中以第二顺位中标,获得北京、天津等十省供货资格。这类中标顺位决定了药品在医院采购中的优先级,直接影响销量。

🧪创新药布局: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为了打动港股投资者,海西新药也在布局创新药。目前公司有4款创新药在研,其中两款尚处于临床前阶段,进度最快的C019199是一种肿瘤免疫治疗药物,靶向CSF-1R/DDR1/VEGFR2,目前处于二期临床阶段,距离上市仍遥遥无期。
值得注意的是,仿制药主要集中在消化、心血管、内分泌领域,而创新药则聚焦于肿瘤、眼科和呼吸系统,二者之间缺乏协同效应,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名词解释:CSF-1R/DDR1/VEGFR2是三种与肿瘤微环境和血管生成相关的靶点,常用于开发新型抗癌药物。

这家药企,带14款仿制药冲刺IPO

💰现金紧张,扩产能是否“激进”?

虽然海西新药已实现盈利,但现金流却不容乐观。截至2025年5月,公司账上现金及等价物仅为4625万元。而2024年,公司却投入1.38亿元在福州长乐建设年产能20亿片的生产基地,而同期销量仅为4.6亿片。
这一扩产行为是否合理,市场尚存争议。毕竟在集采红利逐渐消退、创新药尚未变现的背景下,资金使用需更加谨慎。

📈IPO募资用途与未来挑战

此次港股IPO,海西新药计划将募资用于:
推进在研药物研发;
丰富产品管线;
提升研发与商业化能力;
优化生产系统;
补充营运资金。
但面对仿制药合约到期、集采政策收紧、创新药研发投入巨大等多重挑战,即便成功上市,海西新药的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

🧭结语:仿制药的“黄金时代”还能持续多久?

海西新药的故事,是中国仿制药企在集采政策下迅速崛起的缩影。但随着政策调整、市场饱和、技术壁垒提升,仿制药的“黄金时代”或许正在走向尾声。
未来,谁能在创新药领域实现突破,谁就能在资本市场赢得真正的掌声。而海西新药,正站在这个十字路口。
收藏
订阅